2025年4月1日晚7点,建大公管青硕论坛第52讲以线上形式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Ray竞技官网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于洋教授担任主讲人,以《规划理论的自我建构逻辑》为题展开精彩的学术对话。此次讲座由我院李杨老师主持,我院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于教授以“城市规划理论的古今之辩”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工业文明基因,并引入陈云副总理提出的“笼鸟关系”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将城市规划理论比作笼鸟,国情比作笼子,强调在研究规划理论时,要关注理论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另一个国家。

接下来,于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自我建构,主要讲述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两大基石:现代自由主义和现代理性主义,阐述了现代自由主义、古典理性主义和现代理性主义的区别。此外,教授也提到了第一代规范性规划理论,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它不仅关注空间规划,更强调社会层面的设计,具有强烈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色彩。
接着,于教授谈到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建构逻辑,梳理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构建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文化(新文化运动)三阶段学习,受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庸之道三种路径影响。中国人看到西方在实体性规划理论上的优势,如空间形态、路网规划等,以及关注到制度层面的区划法和土地制度。于教授认为由于对规范性规划理论的忽视,导致无法理解西方的实体性规划理论,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规划理论。

最后,讨论了集体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的差异,中国规划理论与西方的差异。于教授认为,中国必须基于自身文化体系构建规划理论,在学习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也要了解国情。于教授强调,中国理论体系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与西方完全不同,要学习西方的理论,基于自身文化内核,发展出自己的文化理论,并用西方学者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讲述。正如于洋老师所言:“真正的理论自信,不是拒绝西方,而是读懂西方后超越西方。当中国城市规划能讲清楚自己的故事,世界将从东方智慧中获得新的启示。”

通过本次讲座,于洋教授深刻阐述了在城市规划理论的自我建构实际上是文明形态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怎样培育出既具备中国特色,又拥有世界意义的规划理论成果,这不仅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应承担的学术使命,更是大家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再次感谢于教授!